產品中心
大氣污染的影響有哪些
文章出處:和帆環境 ?? 瀏覽: ?? 發布日期:2020-03-13
一:全球性的不良影響
氟里昂即氯氟烴(CFCs)和二氧化碳(CO2)排放不斷增加所造成的全球性的不良影響主要是臭氧層損耗加劇和全球氣候變暖。
1.臭氧層損耗加劇
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起的研究工作,已經確認臭氧層損耗的主要原因是含氯和溴的化合勿,如廣泛用于電冰箱及空調機的CFCs等,氟里昂(CFCs)大量用作制冷劑、噴霧劑、發泡、洗凈劑等,排向大氣到達大氣層的平流層經光解產生Cl原子,破壞臭氧層。氟里昂(FCs)在大氣中的壽命為50~100年,即使完全停止生產和使用氟里昂和淘汰對臭氧層有破壞作用的其他化學品,還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平流層的臭氧層才能恢復。
據科學家預測,如果地球平流層臭氧減1%,則太陽紫外線的輻射量約增加2%,皮膚癌發病率將增加3%~5%,白內障患將增加0.2%~1.6%。此外,紫外線輻射量增加還引起海洋浮游生物及蝦、蟹幼體和貝類的大量死亡,使一些動物變成瞎子,甚至可能造成某些生物滅絕,并可能使主要農作物小麥、水稻等減產。有的科學家認為,臭氧層減少到1/5時,將是地球存亡的臨界點。當然這論點尚未得到科學家研究證實,但卻充分說明了臭氧層耗損的嚴重危害和拯救臭氧層的緊迫性。
2.全球氣候變暖
根據世界各地氣象部門的統計數字看,球的氣候確實在變暖,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氣溫增加了0.7℃左右,這是人類過幾千年、上萬年所沒有的一種現象。科學家們較為一致的意見認為繼續釋放溫室氣體(CO、CFCs等)將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在地球上,CO2是產生大氣保溫效應的最重要的溫室氣體,已引起人們很大的重視。但是,它在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暖潛能中大約僅占1/2(50%)。根據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的濃度及其相對的熱吸收潛能,對它們的貢獻率估計如下:二氧化碳(CO2)50%,氯氟烴(CFCs)20%、甲烷(CH4)16%,對流層臭氧(3)8%,一氧化二氮(笑氣,N2O)6%。前三種溫室氣貢獻率為86%,前兩種的貢獻率為70%,且主要是人為因素。所以,控制二氧化碳及氯氟烴(氟里昂)的排放量是當前緊迫而重要的任務。氯氟烴排放量雖遠小于二氧化碳,但CFC新增分子的吸熱量是CO2新增分子吸熱的2萬倍。
CO2不僅能透過太陽輻射光,而且也還能吸收地面反射的紅外線。CO2的這種性質叫做溫室效應,即大氣層對地面的保溫作用。CO2也是影響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全球因氣候變暖造成的自然災害損失每年達300億美元。近100年來地球氣候升高了0.8℃。今后100年地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4~5.8℃地球升溫導致喜馬拉雅山和天山67%的冰川消融速度加快,阿爾卑斯山高山植被每10年向上縮小1~4m。歐洲季節延期平均達10.8天,非洲沙漠加快,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沼澤地逐干涸,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北極圈冰雪消融了10%~15%,南極圈向南退縮了.8℃。全球氣候變暖的另一個不良后果是海平面升高。據統計,近百年來隨著全球氣候曾暖0.6~0.7℃,全球海平面大約上升了10~15cm。如果由于海平面升高,沿海低洼地區被淹沒、海灘和海岸遭受侵蝕、海水倒灌破壞淡水資源并可能使洪水加劇,以及破壞港口設備和海岸建筑物、影響航運、影響沿海水產養殖業,這些環境災難將對中國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應及時研究戰略對策。
二:區域性的不良影響
區域性的大氣污染指對省及省以上廣大區的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和損害的一種大氣污染類型。區域性大氣污染主要有:酸沉降(酸雨);地面的臭氧(歐洲、北美)。這是從全世界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地面的臭氧只是地區性或局地性的污染。下面分別加以闡述。
1.酸沉降(酸雨)
濕沉降(酸雨、雪、霧和云蒸氣)和干沉(酸性顆粒物和氣溶膠)都是在化石燃料燃燒和金屬冶煉中釋放出大量SO2和NO2時成的。酸雨是受到世界各國普遍關注和最具代表性的區域性酸沉降。
酸雨通常定義為“pH值小于5.6的雨”。瑞土壤學家.奧丹博士首先查明該項污染的起因,并對酸雨分布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奧丹博士在1967年發表了可以稱為酸雨里程碑的學術論文。論文中警告說:“酸雨今后嚴重危及水質、土壤、森林及建筑物,對于人類來說這也許是一場化學戰場”。我國許多科工作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對我國酸雨的形成、分布及危害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顯著成果。
被國外稱為“空中死神”的酸雨嚴重危害了域環境。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對水體及水生生物的影響最早顯現受現象的是湖泊和河流。溶于雨雪中的酸性物質流進湖泊,當酸性物質蓄積到一定程度時開始出現酸化,當pH值低于5以下時,魚類便急劇減少。對pH很敏感的浮游生物和水生物首先受到影響,食物鏈因此被切斷。pH值到4.5以下,魚卵就難以孵化,成魚也受到害,能夠繼續生存的魚類僅限于極少的一部分品種。
對森林的危害酸雨對樹木的傷害可能有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直接傷害是酸雨侵人樹葉的氣孔,妨礙植物的呼吸;間接傷害是由于土壤性質發生變化而使樹木間接受到傷害。大規模的森林衰退是大氣污染對陸生生態統影響最令人吃驚的區域性表現,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洲森林的迅速衰退是到目前為止引人注目的例證。在北美森林的衰退也很明顯,但尚未達到歐洲森林衰退的程度。最近研究指出,酸雨是使遍布于阿巴拉契亞山脈高海拔的紅云杉嚴重頂枯的主要原因。這種大見模的森林衰退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包括木材產量的減少及有關木材加工業的失,以及娛樂和其他“非木材業”社會收益的減少。
酸雨對建筑物及材料的損害酸雨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傷害,不是人們唯一擔心的問題。酸雨對石頭和金屬材料及紀念碑的侵蝕,也已經成為嚴重問題。特別是露天藝術品、古建筑群等文物古跡、寶貴的人類文化遺,正在酸雨的侵蝕下緩緩地腐朽,將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酸雨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大氣中SO2和NO2化學轉化的酸性氣溶膠對健康的影響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酸性氣溶膠危害人體健康,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如氣管炎和哮喘。在美國一些科學已建議,酸性氣溶膠應是大氣環境質量標準中規定限制的下一個污染物。
2.地面臭氧
地面臭氧的區域性影響和酸沉降一樣深而廣泛。在歐洲和北美夏季有時連續多日出現高水平的地面臭氧,而且不僅限于城市地。有證據表明,在北美和歐洲,由于臭氧前體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水平日漸增加,臭氧在環境中的含量水平正在增高。數據表明歐洲大陸的地面臭氧水平比0世紀初翻了一番。地面臭氧的前體NOx、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分布面廣,不僅包括機動車電站、硝酸及氮肥廠、煉油廠以及各種各樣小工業,還有房屋油漆和其他溶劑的住宅排放,很難控制。
地面臭氧能傷害多種樹木和作物葉片中的細胞,干擾光合作用,造成營養物浸出,最終導致植物生長減慢和直接的葉片傷害。受氧傷害的植物更容易受昆蟲侵襲,根系也容易腐爛。接觸臭氧,加上酸雨和其他不利條件是造成歐洲和北美等大面積森林衰退的主要原因,臭氧對農業生產能力造成的損失,在歐洲和北美都很常見。據估計美國當前的臭氧水平造成作物產量損失5%~10%。
接觸臭氧對人類和動物健康的影響也很嚴,尤其是夏季逆溫天氣造成大面積連續幾天高濃度接觸時,對健康的損害更為明顯。減少城市和區域臭氧水平,使之不再造成廣泛的生態和健康效應,是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